近日,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印发《海绵城市建设可复制政策机制清单》,南平市海绵城市建设立法实践入选获推广。
2021年,南平市深入贯彻落实习关于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论述,以探索典型山地丘陵内涝治理为重点课题,围绕建设“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上”的海绵城市,成功申报第一批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,并以“内涝治理取得新成效、海绵城市建设迈上新台阶、基础设施品质得到新改善、城市绿色发展获得新提升”为工作目标,在规范引领、本土适用、创新模式等方面下功夫、出亮点、创特色,依山就势奋力打造典型山地丘陵城市海绵示范标杆。
南平市是武夷山国家公园所在地,福建母亲河闽江发源地。这里森林茂密,溪河纵横,有大小河流700余条,降雨集中,雨量充沛,年均降雨量达1788毫米。这座典型的南方丰水型城市,具备海绵城市建设的天然条件。
依水而生,因水而起。南平市河流源短流急、暴涨暴落,时刻面临水安全、河道生态破坏和雨污混流等水环境问题。
2021年3月22日,习在福建考察时对南平提出“实现生态保护、绿色发展、民生改善相统一”及“保护武夷山生态人文资源”等殷殷嘱托。
南平市委、市政府牢记嘱托,抢抓机遇,保护生态优先,服务民生为要,于2021年6月,成功获批全国首批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,成为全国唯一一个位于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上的海绵示范城市。
我市坚持“生态优先自然治理、规划引领统筹推进、正确引导社会参与”原则,围绕水安全水生态、水资源水环境和水土流失等突出问题,紧扣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的发展框架,计划通过三年示范建设,实现示范区域内50%建成区面积达到75%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要求,建成“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上‘山水交融,人城和谐’的海绵城市标杆”,为东南山地城市海绵城市建设探索可行之道,打造示范样板。
致广大而尽精微,立长远而固根本。南平市坚持立法先行,强化法制保障。在全省率先开展海绵城市建设管理、城市防洪排涝等4项海绵立法,为全域开展海绵城市规划、设计、建设运营维护及其监督管理活动提供法理基础。南平市海绵城市建设立法数居全国前列,其中《南平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条例》已于2023年5月正式颁布施行,是全省第一部海绵城市立法。
系统规划,建立管控体系。结合武夷新区建设,同步开展“总体规划—海绵专项规划—相关涉水规划”3个层级11部海绵相关规划编制工作。其中,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围绕山水格局提出具体建设路径,相关涉水规划围绕海绵指标做好建设衔接,并将海绵理念融入城市建设,建立全方位、高规格的规划管控体系。
构建标准,完善技术支撑。围绕实际需求,参照国标、省标,结合降雨、地质等本地特征,构建《南平市海绵城市绩效评价与考核办法(试行)》等17项“顶层引领—过程管控—绩效评价—资金保障”全周期保障体系,《海绵城市建设工程方案设计导则》等20项“规划—建设—运维”全过程技术标准体系,以标准导则规范建设。
结合本土地形地貌特征,南平市借智借力,因地制宜探索本地化海绵城市建设路径,提出“四个无处”建设理念,即无处不通、无处不错、无处不渗、无处不断,重点打造山水绿色消纳示范、统一蓄滞综合消纳海绵示范、线性蓄滞排水系统优化示范、海绵城市“小微”改造示范四大示范特色,有效支撑2025年50%、2030年80%建成区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目标实现。
南平市将“武夷山国家公园”作为一个全域海绵体,在水美城市的基础上,构建“一核两屏多廊多节点”海绵空间格局,采取“低影响”开发建设模式,实施一批水源保护、生态修复类项目,提高海绵体的自然积存、自然渗透、自然净化等复合生态服务功能,增强城市水安全韧性。
在城市建设过程中,南平市充分融入海绵理念,将海绵纳入审查要求,对项目立项、用地审批、规划许可、施工许可、竣工验收、运行维护等全过程进行海绵城市建设管控;加大老旧小区、雨水管网、公园、道路等排水设施的改造,实现对雨水径流的控制、渗透、收集、利用。
结合城市信息模型基础平台建设,南平市加快打造海绵城市智慧审批管控平台,提高数据监测、统计分析等智能化、信息化服务功能,实现对海绵数据(水质、水量等)的实时监测,对海绵项目的全流程审批、全周期线上管理、全过程动态监管,对海绵指标的有效管控,为海绵城市建设数字化提供支撑,推动实现数据监测、统计分析等智能化、信息化服务功能。
按照“流域防洪,城市排涝,应急管理”全域水安全系统提升的思路,南平市通过厘清水边界,衔接流域防洪,建立“源头减排—管网排放—蓄排并举—超标应急”的城市内涝治理系统,形成具有南平特色的山地丘陵城市“上截—中蓄—下排—外防”治水模式。
在首届《中国美丽城市》2021年度作品城市典范奖项评选中,武夷新区云谷水系、体育中心2个项目被评为“中国‘全域海绵’典范项目”。
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,优先解决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急难愁盼问题,南平市结合老旧小区改造,深入推进海绵城市建设,重点针对小区局部积水、路面破损、绿化缺失等问题,组织技术人员对每个小区进行现场踏勘,依据小区设施条件和现有场地特性,在北门新村、鹭鸶路片区、富民路片区等区域片区内共计40个老旧小区改造采用了雨水管断接、透水铺装、雨水花坛、下凹绿地、植草沟、环保雨水口等海绵技术方案,有效减少了小区内路面积水,提高小区内绿化率和周边环境,让居民有更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。
南平市是典型的东南丘陵城市,中心城区自然坡度近6%,具有良好的自然排水条件,但是在雨季,河道水位高涨,山洪入城和城市内涝风险剧增。对此,南平市从区域流域、城市、设施等层级出发,由高到低,通过山体滞蓄、防洪堤提升、蓄滞空间建设,优化城市外洪防治等措施,构建具有南平特色的“上截—中蓄—下排—外防”排水体系,基本消除了中心城区的易涝风险点,城市防洪排涝应急能力持续提升,应对雨水自然灾害能力不断加强,有效提升城市防洪防涝标准,全市新老城区防洪标准达到50年/30年一遇,内涝防治标准达到30年一遇。
我市着力推动绿色发展,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。在花花世界、花海公园、道路沿线等项目实施生态覆绿,补种植被,实现全市规模化花化彩化;实施建阳区三江六岸水生态修复治理工程、后崇溪河道综合治理及生态修复工程、云谷水系上游黄土复绿等9项工程,有效实现“尘土不上天,黄土不入河”;根据南平市18个国控断面河道断面水质监测结果,其中17个常年为Ⅱ类水,1个为Ⅲ类水,优良率100%。通过打造蓝绿灰融合的绿色生态海绵城市,南平市有效保护了山水林田湖等生态要素,城市生态修复性、功能性显著提质。
得益于海绵示范城市建设工作的开展,有效推动了南平市海绵绿色产业发展。截至目前,全市已有环保型透水材料、环保检查井等本土海绵产业企业23家,年产值突破5000万元,初步形成海绵产业新业态,并已成功研发海绵专利4项,其中“高强度生态胶粘石道路新材料”获推广运用,出口加拿大等海外市场。
我市还结合城市信息模型基础平台建设,创新性开发建设海绵项目审查、海绵示范智慧管理系统,提高数据监测、统计分析等智能化、信息化服务功能,搭建标准化海绵项目审查应用等海绵城市数字化平台,实现海绵项目基础数据、项目管理、指标计算等管理功能,提高审查效率,降低审查成本,有效实现智慧化、精细化管理;通过搭建可视化海绵数据展示应用,实现海绵监测数据管理、统计分析、数据对比等服务功能,智能化海绵城市建设显著提效。(张莎 通讯员 叶道强)
微信公众号:新利体育·luck18(中国)